了解工作室最新的动态
恐惧死亡,是因为你怕自己白活了
发布时间:2019.10.09 关键词: 原文来自:
  

提升人生的意义感

会降低死亡恐惧

文 | 心之爱/新雨流泉

(本订阅号第402篇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面对深受死亡恐惧困扰的来访者时,存在主义治疗师通常会问这个问题:“告诉我,对于死亡你最害怕什么?”。

深入探索后往往会发现有人恐惧临终后灰飞烟灭的情形,有人感到空虚和失去方向的情绪萦绕不散,总是担心难以承受临终时心底的呼声“你这辈子白活了”。

欧文·亚隆说,这是无意义感引发的死亡恐惧,是个体找不到生命的意义,难以死得其所的深切痛苦。




中国人追求意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最高境界,并将之称为“三不朽”。

然而,我们往往发现这让很多普罗大众望尘莫及。除了立德每个人有望达到外[利他便是一种立德],立功和立言则多半与一个人的先天禀赋和机遇高度相关。

三不朽与存在主义的波动影响有相似之处。波动影响是指,我们把个人的影响力传递给周围人或者子孙后代,就好像池塘中的涟漪一样一圈一圈地扩散出去,直到再也看不见。

即便如此,在微小的分子层面波动依然在传递着,这便可死得其所。然而,波动影响和三不朽的差别在于,波动影响并不需要在死后留下你的身影和芳名,不追求不朽。世界没有不朽这回事,当你化成分子传递有谁会记住你呢?

三不朽带有强烈的自我关注,这便给个体带来巨大痛苦,可能演变成过度关注自己带给别人的影响,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恋?

美少年纳西索斯沉迷于自己美丽的倒影,而你沉迷于别人如何记住你和如何关注你。有影视桥段用反面人物表达了扭曲的不朽观:“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




考察各种世俗意义[利他、为理想奋斗、创造性、自我实现]后,存在主义者似乎找到了相对适合于个体意义归属的路途即享乐主义[用体验主义似乎更恰当]。

享乐主义者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完全地品尝生活,对生命的奇迹保持惊奇,把自己投入生命的自然韵律之中,在最深的感触中寻找快乐。

不过,笔者倒认为,体验主义比享乐主义好像更符合人类复杂的情感。

例如,当你漫步大海之滨、当你仰望浩渺星空、当你俯视微风拂动的小花、当你的孩子呱呱坠地,你体验到的感觉是不能只用快乐来描绘的,你有种想哭的感觉,既不源于悲伤也不源于快乐,可能就是一种无法言喻的感动,那一刻你或许会感觉到你生命的律动,沉醉而又清醒,却不是享乐。

此时,不免想起美国著名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的话,曾有记者问他退休后有何人生规划,乔丹沉思片刻后说:“我想去看看小草如何生长”,又会想起一句广告词:“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意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人们寻找意义时总会陷入一个困境,意义没有固定标准,寻找意义的意义同样需要人们去重建。




去寻找意义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疗法创始人维克多·弗兰克尔更是认为,人不能期望完全了解一个意义,因为意义处于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维度之上。

很有意思的是,欧文·亚隆为来访者苦苦寻觅意义的“正确途径”后感到都不太满意,面对深受无意义感困扰的来访者时,他最后提出的解决之道是参与生活、参与关系。

正如佛陀所教导的,“追问生命的意义并教益,人必须让自己沉浸在生活的洪流之中,让疑问随水而逝。”


(文章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机构观点)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