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工作室最新的动态
父母悄悄花光积蓄给他们自己买房,我该如何调节心态?
发布时间:2023.10.16 关键词: 原文来自:
  

来访者问:

父母悄悄在我研一时花光积蓄给他们自己买房,我该如何调节心态?

北京心之爱心理咨询师答:

这个问题我相信要从五个方面来体验题主的感受和多维度考虑问题:法理、文化和时代背景、父母功能和亲子关系、题主渴望和动机、为丧失哀悼

从法理上来说,父母把孩子养到十八岁就尽到了法律义务,孩子没有任何权利干涉父母的财产支配方式。故而,父母购房是不需要得到孩子认同和确认的,这完全没有任何疑义。

然而,从中国重血缘和心理融合的文化特性来说,父母完全不和题主商量,悄悄购买房子确实又偏离了中国文化的常模,这让题主感到生气和伤心是人之常情,毕竟这可能让题主感到父母不太在乎自己,甚至抛弃了自己。

而且,题主可能体验到与亲友家庭模式迥异带来的陌生感、失落和孤独感,这三种感受会进一步带来自我价值的减损,题主可能不禁暗问:“我爸妈为啥和别人的爸妈不一样呢?”

再谈时代背景。

说实话,我们每个人内心可能都渴望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购房、成家、立业,可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疯狂内卷、竞争和房价高起的时代,又有多少年轻人能完全依靠自己的经济能力完成以上人生要务呢?

绝大多数父母和孩子不都是在这种甜蜜(孩子完成基本的人生要务)和忧愁(全家不得不面临经济沉重的压力)交加的合作中体验到亲情和爱吗?

故而,我们一味指责题主依赖和自私多少有点对孩子完全独立的过度理想化。我们绝大多数人是没法超越我们的文化和时代的。

再谈父母功能和亲子关系。

我相信导致父母悄悄购买房子的动机还和题主父母的功能和不睦的亲子关系有内在联系。

如果题主描述属实的话,我相信题主母亲的心理功能是存在困扰的,例如,经常打骂题主,随口就说:“老子”和“日你妈”;让题主代笔论文,自己则玩手机看小说;当众说孩子和老公的不是;这都不像是一个成人的行为,故而诊断出焦虑症并不令人感到意外,而且潜藏在症状的背后可能是人格困扰。

我在这里无意于指责题主的母亲,只是说母亲一系列言行很可能带来题主,强烈的不安全感,而这可能反映在题主对父母悄悄购买房子引发的强烈情绪反应上。

我相信题主的父亲对完全瞒着题主购买房子是心存内疚的,从而告诉题主房子是题主的,且可以把老房子卖了给题主付首付。他可能一方面想要改善老婆的居住环境,又担心告知儿子后会引发冲突。最后,他只能做出不得已的选择。他多少明白他已经在儿子心中形成一味袒护老婆的父亲形象。

我相信,题主对父亲的这个形象符合现实又有所扭曲。

题主完全没有提到母亲对悄悄购房的想法和解释。我相信,题主可能难以得到母亲共情的解释或者压根就没有和母亲就这件事进行沟通。我倒认为,母子关系的疏离和信任感的丧失方是矛盾的根源。

正所谓“有爱和信任在,怎么做都对。没有爱和信任,怎么做对不对!”

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为何题主对父母悄悄购房有如此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他不知道父母有支配他们财产的绝对权利吗?是他不懂得体验父母养育他有含辛茹苦的一面吗?是他自私到想坐享其成,依赖父母,以至于啃老吗?

我相信都不太可能,而真正的原因是他可能把父母悄悄购房的行为视作,父母忽视自己和不那么爱自己的信号和标志,从而感到非常不安全和痛苦,最终用抱怨方式表达对父母,特别是对母亲强烈的愤怒,就好像情感上没有滋养他,现在连物质上的补偿都完全丧失了。

最后谈丧失和哀悼,这也是向题主间接提出如何处理与家人冷战的策略。

在这样的家庭动力中,题主首先要把自己对父母的爱恨情仇放在合适的位置。简单地说,就是不过度自我谴责,也不过度苛求父母。要清醒地意识到父母有不可能逾越的局限性,例如经济能力和人格成熟度,特别是母亲作为一位焦虑症患者和人格困扰者可能经历了惨痛的人生经验。

我们作为孩子除了学着慢慢体谅和和解真没有其他途径,这就是在意识的最高层接受家庭功能失调的现实,为美好愿望的丧失而哀悼。

父母有父母的生活,有权利在夹缝中让自己活得轻松和快乐点,我们除了尊重没有其他选择,我们不能强求父母为我们自我牺牲,这样获得幸福感是不牢靠的。我们要放弃必须、应该的观念,我们渴望在人生大事上父母能在经济上帮我们一把,可是我们也愿意接受这种愿望的失落,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和生活。

我们和我们的父母都是活生生的人,我们都有脆弱和局限,我们都有权利获得幸福。题主作为年轻人,未来的可能性始终是开放性的,只要心中充满希望,或迟或早都能找到完全自立的生活方式。

——袁老师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