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问: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将情感寄托倾注于他人身上,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
这可能是经济独立带来的自由意志的释放,人们不再把伴侣和婚姻视为生存手段。
毕竟,一个没有实现经济独立的人,往往不得不把情感寄托在他人身上,试图以情感付出获得物质回报,付出的代价就是可能成为他人的附庸。
科技的高度发展最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感官愉悦,人工智能、社交游戏、宠物成为情感替代品,而且完全由自己支配,可以回避个体差异引起的人际冲突。
物质高度发达,物质主义盛行可能让人们误以为物质享乐可以替代情感依恋,且用来防御人际亲密。
这可能意味着个体意识的觉醒,认识到这个世界只有你是你责任的主体,谁都不可能替你的人生负责。
这可能意味着个体对所爱之人的爱恨整合感到无力,他幻想只得到令他满意的那部分,而拒绝接纳令自己不满意的那部分,当完美的他人形象失落时感到失望,乃至绝望,从而放弃情感倾注。
自恋文化盛行,人们经常持有关系的经济学观点。
就是说,过度衡量关系中的得与失:谁付出多,谁付出少,持有病态的竞争心理,从而恐惧对他人的情感倾注形成依赖和失去对关系的主导和控制权。
传统婚恋的忠诚要素遇到性自由观念和个体人格病理的侵蚀,聊骚、劈腿、出轨、约炮等行为盛行,人们可能恐惧伴侣的背叛,从而有意识地抑制情感倾注。
总之,宏观上分析这一现象的意义并不大,只有结合个体的成长经历和人格结构方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情感依赖和独立是人性的一对矛盾,只有辩证地看待和实践方能找到属于适合自己的位置。
——袁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