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工作室最新的动态
别强迫你的孩子外向
发布时间:2021.01.13 关键词: 原文来自:
  

文/心之爱

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授权

内外向性格并无优劣之分,

只是获取能量的方向不同。

发展心理学专家杰罗姆·凯根测试462 位婴儿并经过十几年追踪研究发现:在婴儿四个月大就能预测出性格内向和外向。在这项测试中,表现出手脚蜷缩、极度不安和大哭的婴儿,通常长大到18岁依然性格内向。由此观之,性格倾向具有强大的生物稳定性,当天下父母养育性格内向的孩子时,非常容易在社会环境和个人焦虑投射的作用下,强行调整孩子性格倾向,从而给孩子带来严重伤害。

从神经生物学来说。外向型的人更多使用能让个体不断加速战斗的交感神经系统,即用多巴胺做神经递质的传递方式﹝多巴胺作用于人们日常清醒行为的交感神经﹞;内向型的人更多使用能让个体减速和休息的副交感神经,即用乙酰胆碱做神经递质的传递方式﹝人们睡觉时,乙酰胆碱作用于副交感神经﹞。

内向型和外向型脑部血液分布并不相同。外向型在大脑前叶的行为抑制系统有较少的血流分布,而在大脑后叶对知觉和情感刺激非常敏感的区域分布较多,直觉和情感系统发达使得他们善于表达和社交。内向型在大脑前叶有更多血液分布,这个部位的神经组织抑制人的行动,使得他们对环境更敏感、更集中于内在思想和情感,比如长时间记忆、问题解决方式和计划等。

卡尔·荣格在《心理类型学》指出:内外向性格无优劣之分,区别只在于获取能量的方向不同。内向者会受到内心的思考与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会受人与活动等外在生活的吸引;内向者专注于他们理解的周围事物的意义,外向者扎入事情本身;内向者通过独处充电,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时充电。

本人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发现,父母几无例外地会称他们的孩子从小属于内向型性格,经过探索往往会发现,孩子先天的性格倾向与父母情绪耐受性、对性格倾向的评价直接相关。正如《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作者苏珊·凯恩所言:如果父母经常因孩子性格内向而向他人表达歉意,或有意或无意想纠正孩子的性格倾向,孩子便会对自己的性格感到自卑甚至痛恨,自卑感造成的冲突会引发社交恐惧症、焦虑症等精神障碍。

荣格则说父母强迫孩子转变性格会引起神经症:“母亲表现出极端反常态度时,儿童可能被迫形成一种类似的态度;这样会蹂躏他们的个体性格,在没有变态或骚扰性的影响介入的情况下,他们的个体性格可能已发生转变,成为另一种类型。一般情况下,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最终在外界影响下这种类型的本质被改变,那么个体后来会变成神经症患者就是不可避免的。”

当前东西文化都倡导外向和进取,这迎合了人类群居和竞争的倾向,缓解了人们潜意识中的生存焦虑。能言善辩、活泼好动的孩子往往会引起亲友和教育者的青睐,安静、独处、寡言的内向型孩子经常激起父母强烈的焦虑,我们总是担心孩子不合群将来失去同伴友谊和社会生存机会。

当孩子在旁边观察其他孩子游戏的时候,父母期待孩子参与进去并断定孩子不愿参与团体游戏完全源于恐惧和胆怯。然而,当老师和父母询问孩子为何不和小朋友玩耍时,孩子经常给我们的信号是他们很乐意成为游戏的观察者而非参与者,他们很享受静中取乐。这恰恰证明父母和老师的担忧经常是对内向性格的内在焦虑的投射,内向不会引发孩子的焦虑,引发孩子焦虑的是父母和老师对孩子内向的不接纳。于是,父母和老师都不遗余力地引导孩子变得外向和合群,毕竟不合群的行为中蕴含着危险的因子,这是内向孩子个人、父母、老师都面临的挑战。



非常赞同玛蒂·兰妮博士对内向的孩子需求核心的定位:“爱和时间”,作为父母面对各种外在压力和偏见,只要坚定这种信念,内向的性格就会最大程度地成为孩子的资源而非牵绊。当孩子犯错,父母永远要理解且温和;当孩子不好社交,父母要鼓励不勉强;当孩子展现闪光点时,父母要不吝肯定赞美;当孩子独处一隅时,父母要观察和欣赏;当他人误解孩子的性格时,父母要淡然处之;当孩子慢热时,父母永远不要催促……

最后把这句话送给那些养育内向孩子的父母们:“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开放的时间不同。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着急,也许你家的花会在夏天开!如果到了夏天还没开,你也不要着急,说不定你家这朵是腊梅,开得会更动人!”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