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工作室最新的动态
精神分析不是一种信仰,只是一个工具
发布时间:2017.08.20 关键词: 原文来自:
  
精神分析在中国当下的心理咨询市场里有着重量级别的作用。
 
        中国第一代心理咨询师,是从上个世纪的精神分析培训项目:中德班里成长起来的。目前很多的心理咨询大咖,都是从这个项目里走出来的。它对中国的心理咨询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而又积极的作用。
        在这个基础上,二十多年来,中国陆续引进了中美、中挪、中法等培训项目,主要也是以精神分析取向的培训为主。
        而这个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促动着中国心理咨询的发展,另一方面,它的过于火爆,也滋生着着新的风险在里面。
精神分析培训,是心理咨询师成长门槛的基本挑战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爱好者、新手咨询师,对他们来讲::精神分析是不可以绕过的,是必须的。
        精神分析是一种深层心理学,它立足于潜意识层面,用显微镜和望远镜并用的视角方式,来看待个体的内心发展和人格成熟程度。如同诺贝尔获得奖坎贝尔所说:迄今为止,精神分析依然是一个极好的人格鉴赏工具。
        微观角度,它能够深入到个体很具体细微的创伤;宏观角度,它站在命运的层面上来俯瞰个体的一生。
        精神分析历经五代发展,从弗洛伊德所创建的生物学视角,克莱因的社会关系视角,再发展至比昂的哲学视角,它的体系和脉络已经太过庞大恢弘,横跨生物学、脑神经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等多个学科背景。
        对一个新手咨询师来讲,这个体系磅礴的像一个迷宫一样。它所具有的深度,充满吸引力,充满着一种智识上的魅惑和挑战感,吸引着新手咨询师们走进去,去探索,去学习。
        一入豪门深似海。精神分析如同心理咨询圈的豪门,这个豪门一方面有着较高的入门费用,另一方面,入门容易出门难,更费劲的是如何走出来。
       深度必须伴随着一种力量感。进入内心最深处,一个轻微的小举动,都会引发外部整个内心状态、乃至人格结构的坍塌和摧拉枯朽。现实中的很多人,在学习精神分析的这条道路上频频迷路。理论层面的云里雾里,感受层面的一团混乱,甚至激活的自己的内在创伤所带来的退行,都在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们经常会面临的问题。
        这就是,深度心理学所具有的巨大风险。
        精神分析是一个工具,而能否驾驭这个工具取决于咨询师的经验、智识和人格。作为一个工具,运用不好,既伤害咨询师自己,也伤害他人。
        很多刚入行的新手咨询师,对此是没有觉察的,也可以说是“乐此不疲”的拿着精神分析这个工具,分析着自己,也分析着他人。这种分析的过程充满了一种智识上的优越感,一种刀光剑影的快感,也在满足着某种程度上的健康或者不健康的自恋 。
        只是需要不断的追问的是:我们在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如此刀光剑影时,我们究竟在做什么?我们是否为了分析而分析?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分析?我们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精神分析只是一种解构,解构是为了重构。
        解构不是目的,重构才是我们的目的。
        但重构,只有精神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在精神分析中,设置比分析更为重要。
        所有的分析性语言,只有在心理咨询室里才是有用有效的;所有的分析,只有在分析性情景里才是有效的;所有的分析,也只限于咨访双方关系之间。
        可以说出了咨询室,剥离掉咨访双方关系本身,所有的分析都是野蛮分析,都是不人道的,都是残忍的,无论对自己的内心,还是对他者的内心。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的心理学科普,具体的说是精神分析的科普,在专业圈内饱受争议的原因。
        因为职业伦理有时比专业技术重要的多。当用精神分析去分析普罗大众,去分析一个不确定的大规模人群,这既不专业,也不人道。
 
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环境的融合
 
        毋庸置疑的是,精神分析的深度视角,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所不可或缺的一种视角。
        与之相伴随的,是中国的心理学科普工作,也是在精神分析的普及发展下展开的。从最早的中央电视台的《心理访谈》,再到现在的心理学自媒体,近十年的心理学科普工作发展迅猛。
        而这一背景下的心理学科普,传递给公众的第一印象就是:言必谈原生家庭、原生父母等。每个来到心理咨询室的来访者,都有一个粗略的大概印象:我所面临的内心困境和失败,是和我的原生家庭和父母有关的。
        从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再到目前市场上畅销的心理学书籍,包括中国社会的流行词汇:宝宝、巨婴等,几乎整个中国文化,正在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讨伐父母、讨伐原生家庭的活动。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的苦衷和难处。抨击家庭并不能够解决问题,更多的中国家庭需要的是被支持、被理解。而这种支持性、理解性的力量来自哪里?心理咨询中的更具建设性的力量是什么?中国文化中的有效治疗因子有什么?
       自古以来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家国社会,家庭和国家是一体的。农耕社会的中国人,他的生存是极为依赖自己的家庭,依赖于血缘关系,依赖于氏族关系。
       精神分析的立足背景和这一中国的文化土壤环境是有着一定程度的契合。
       进入转型期的中国人,带来的内心冲击太大,精神的匮乏和贫瘠越来越凸显。家族的概念开始瓦解,开始被打破。
       当精神分析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我们内心的迷茫和困惑,一种根植于原生家庭,而又不断反诌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方式来看到自己的内心,寻找新的精神力量。
       原生家庭是每个个体的力量来源。从外在行为的依赖到反叛,从内心的一体到独立,再从潜意识层面的共生到分离,最终,我们的内心和精神将何去何从?
       这不仅是每一个个体所面临的精神困境,也是每一个心理学人、精神分析师所探索的问题。
       所以,用一句精神分析式的语言:来访者从咨询师那里租借自我功能,而咨询师从哪里租借自我功能呢?
       最终,咨询师们也是从哲学、从宗教、从上帝、从神、从人类积累的所有经典文学艺术中寻找。
 中国心理咨询师的发展
 
       精神分析为中国当代的心理咨询发展提供了很重要的力量。
       我们并不是抨击精神分析,但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需要更多元的声音和背景。精神分析不可或缺,但它不是唯一。
       所有的心理治疗流派都是一个工具,探索人类内心发展的工具。精神分析是工具,认知行为也是工具,存在人本也是工具。
       一个咨询师可以去学各种流派,各种咨询方法,但当你进入咨询室,你需要把所有的技术和方法都忘掉。
       因为你面临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人,是不可以被任何工具、被任何技术所定义的。
       每一个咨询师坐在咨询室里,也许都需要随时问自己:我在哪里?我使用着精神分析的设置,持有人本的态度,有时还用着认知的技术,但是,我作为一个人,我在哪里?只有咨询师始终确定着自己的位置,那么来访者也会慢慢跟着你,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随时需要警惕的是:不要让工具驾驭了你。
       现实层面上,很多刚入行的心理咨询师严守精神分析的设置:时长、收费等。而这个设置,某种程度上是保护了咨询师,保护着咨询师的真实的流露。而在存在取向的治疗流派里,没有咨询师的真实,你用什么来和来访者取得链接?
       那些一流的心理咨询师,就是工具和他本人是一体的,是浑然一体的,你根本分不清楚,他究竟是一个咨询师,还是一个工具。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请联系授权,更多内容关注微信公众号:心之爱(xinzhiai-xinli)
 
--------------北京 心之爱心理咨询中心
 
 
 
广告